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雪泓
图为工作中的李亚丽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20平米的小屋, 3个电台、2部电话和1部手机,承载着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交通大队管界近25平方公里的突发事件、警情处置、群众救助、拥堵咨询以及安保工作。
在这个指挥室里,李亚丽一干就是14年。
李亚丽,现年50岁,北京市公安交管局朝阳交通支队呼家楼大队指挥室负责人,一级警长。指挥室的工作不简单,李亚丽要承担管界内所有交通事故,群众反映、求助的接布警工作。她的工作是这样的:平均每天要处理事故报警近200起,群众反映等报警380余起,受理群众咨询电话100余个……
3月8日一早,《法治日报》记者来到呼家楼交通大队指挥室,见到了已经到岗的李亚丽。先检查有没有遗漏的警情,再看看有没有突发事件,确定好大队民警出勤岗位安排,李亚丽的工作从这里开始了。
呼家楼大队管界呈四方形,北至工体南路、南至劲松路、西至东二环、东至东四环,含多个商圈及关键桥区,早晚高峰时期三环路、建外大街等主要通道车流量极大。其中,位于东三环和长安街延长线交叉口的国贸桥是贯穿南北、东西的大动脉,早晚潮汐车流情况明显。早晚高峰,事故、拥堵相关警情迅猛上升,瞬时增加的警情给指挥调度带来极大挑战。
从7:30开始,国贸桥、京广桥、双井桥周边交通压力增大,车辆行驶缓慢。8点左右,对讲机开启了呼叫声:“SKP辅路红绿灯数字不显示了”“国贸桥东南角麻烦来拖个车"“麻烦看下工体周围的交通通行状况”……呼叫指挥室的声音此起彼伏,李亚丽镇定自若,盯着屏幕,拿着电台实时沟通和调度着。
得一空档儿,她向记者讲述了一起较为“惊险”的群众求助警情。
去年6月的一个晚高峰,李亚丽接122报警称,一名群众驾驶一辆咖啡色小轿车,从辽宁开了一夜的车到北京,为带腿伤的孩子转院至新街口骨科医院就医,情况紧急,请求援助。
李亚丽迅速联系到了这名群众,指挥他将车辆开往附近某大厦北侧等待民警,同时通知路面民警保持行驶缓慢的永安里路口、建华路口、日坛路口的红绿灯常绿。路面民警带着这名群众一路畅通驶出管界后,李亚丽又迅速联系东城区交警前去接应,孩子最终顺利就医。
两天后,报警的群众带着“首都交警神速护佑 排忧解难人民英雄”的锦旗来到呼家楼交通大队,对李亚丽耐心指导路线,及时帮助孩子就医表示由衷的感谢。
对李亚丽来说,这样的求助警情每天都在发生。车辆遗撒、事故拥堵、事故救援……突发事件考验着她的应变能力,能够做到泰然自若、有条不紊,是多年历练的结果。
时光穿梭回15年前,她还是首都第一代女骑警。
2008年,北京市公安交管局组建了一支奥运会警车带路队,承担着奥运赛事带道及交通巡逻等任务。11名经过选拔的女交警首次加入带路队,李亚丽就是其中一员。
炎炎烈日下,李亚丽她们一练就是8个小时。摔倒了,爬起来,骑上车,再摔,再爬起来……经历无数次训练之后,技术越来越娴熟,直至圆满完成任务。
从首都第一代女骑警到北京最繁华区域的交通指挥长,25年的从警路,这一路走来并不易。摸爬滚打练就了李亚丽的细心细致,也练就了她工作中的雷厉风行。李亚丽和无数个交警队伍中的“她”,是警营中的铿锵玫瑰,在不断的为民服务中绽放芳华。
Copyright 2015-2022 每日质量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2022016517号-15 联系邮箱:5 146 761 13 @qq.com